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體外循環和心肌保護技術的確立,使先天性心臟病矯治術、瓣膜外科、冠脈外科、大動脈外科手術日趨成熟。但體外循環同時給機體帶來重大的創傷,又使學者們考慮如何避免使用體外循環。例如在跳動的心臟上實施將乳內動脈移植到左前降支上的冠脈橋術。但有文獻統計報告認為這種搭橋術的吻合質量較差。
20世紀80年代,通過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使約2/3的冠心病患都得到血運重建。此外,二尖瓣經皮球囊擴張術已基本代替了心臟外科的閉式二法瓣擴張術。隨著時間的推移,簡單的先天性心臟病,如肺動脈瓣創介入治療已成為首選方法的趨勢。也有的單位利用介入技術進行房間隔造孔,為大動脈轉位外科治療先打基礎。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微創心胸外科內容有:
①縮短手術切口長度。改變入路途徑。使切口更隱蔽更美觀。但應指出,小切口不一定意味著小創傷,冒著手術野顯露差的風險去完成一臺心臟手術,可能給患者帶來巨大危險。
②隨著心臟固定器、血流堵塞子和一些特殊器械的發明,使非體外循環(offpump)冠脈搭橋術對某些高危患者顯示其優勢。此外,在右心旁路手術中應用off-pump作心外管道全腔靜脈—肺動脈吻合術,對受長期慢性缺氧的心肺功能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③90年代以來,結合經皮冠脈成形術(PTCA)支架植入的“雜交”(Hybrid)冠脈搭橋術(CABG)技術,使觀念開始有了新的轉變。1999年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將胸腔鏡輔助下冠脈搭橋術與PTCA,以后又開始用手術置換主動脈動加支撐型人工血管“象鼻”技術治療累入胸降主動脈的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
④閉式(Port-access)體外循環技術,又稱血和內體外循環,是加一個介入與傳統技術有機結合的例子。
⑤2000年起Zeus系統、Aesop系統和daVinciS系統機器人輔助手術裝置使在完全內窺鏡下手術成為可能。目前這種技術已經應用于房間隔缺損修補術、二尖瓣修補術和冠脈搭橋術。
總的來說,目前微創心臟外科原則上主要從以下三個途徑減輕創傷:
①改善心臟手術支持系統,例如消除體外循損傷;
②改進心臟手術徑路,如小切口、胸腔鏡輔助手術、全機器人不開胸心臟手術;
③術中用手術刀以外的技術加強手術效果,如術中結合介入技術(PTCA)或加射頻消融迷宮術、支撐型人工血管植入術、激光心肌血運重建術等。但是微創心臟外科的定義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某種技術從應用到放棄,不斷推翻舊技術,發展新方法,在棄舊更新中前進。
目前,微創心臟外科的具體種類:
1、先天性心臟病矯治術:
⑴電視胸腔鏡下動脈導管閉合術;
⑵電視胸腔鏡下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修補術;
⑶小切口封堵術技術了聯合介入技術治療房間隔缺損;
⑷介入治療肺動脈瓣狹窄、動脈導管未閉、房、室間隔缺損、冠狀動脈瘺、肺動脈瘺、主動脈縮窄、局限性下腔靜脈阻塞或狹窄等。
2、微創冠脈旁路移植術(搭橋術):
⑴正中切口非體外循環下冠脈搭橋術(off-pumpCABG,OPCABG)。
⑵小切口直視下冠脈搭橋入(MIDCABG,LICABG)。
⑶電視胸腔鏡輔助下冠脈搭橋術(Port-accessCABG)又稱血管內體外循環(EndoCABG)技術、Port-access技術或Heart-Port技術。尚處于探索階段。國內某些醫院已開始應用。主要用于二尖瓣手術。
3、微創瓣膜成形術或置換手術(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用體外循環便不停跳或阻斷升主動脈加經冠狀靜脈竇逆行灌注氧合血保持心臟跳動,閉式體外循環,遠程操控機械手)。
4、微創大血管手術(小切口主動脈動手術,對主動脈夾層的支撐型人工血管植入術)。
5、小切口加胸腔鏡以不同消融方式治療單發性房顫。
配合微創心臟外科手術的措施:
1、微創心臟外科手術的麻醉(快通道麻醉,非體外循環下減慢心率的麻醉,胸腔鏡輔助下冠脈搭橋術的麻醉)
2、微創心臟外科手術的體外循環
⑴減輕體外循環損傷用品(離心泵,膜肺,肝素涂層體外循環系統表面,白細胞濾器,氣泡捕捉器,微型體外循環系統)。
⑵方法上有:分離血小板,微量預充,零平衡超濾。
其他技術:基因治療和心臟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但均尚處于基礎實驗和臨床試驗階段,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