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勞損性腰背痛又名慢性腰背肌勞損,是臨床上常見的疾患之一。從癥狀上觀察,它與胸背或腰骶部纖維織炎完全相似,盡管其發生機轉屬另一原因,更多見于潮濕、寒冷條件下的工作者,但在臨床上常常難以區分,除非依據病史上的特點。作者以為:能區分則區分,因二者在防治上各有側重;而對無法分別者,則可統稱之為“腰肌勞損”。 “勞損”一詞,系指無明顯外傷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既往多稱為“過勞”。發生在腰部的勞損稱為腰勞損;發生在背部者,則稱為背部勞損;兩者情況同時存在者,則稱為腰背部勞損。兩者常呈延續狀發生,因其發生是逐漸地形成,所以又有慢性腰背部勞損之稱。
其致傷機制主要是由于急性腰背部扭傷的后遺癥及累積性慢性損傷所致,但如加上氣溫低及潮濕等因素,則更易發生。
1、急性腰背部扭傷后遺癥 急性扭傷十分多見,經過治療后95%患者雖可痊愈,但是如果早期治療失誤,未獲得滿意的制動與固定,則由于受損的腰背肌仍處于被牽拉狀態,或是由于腰背部的頻繁活動,而影響組織的正常愈合,或由于重手法推拿等操作,使剛剛愈合的纖維組織又被拉開等,均可造成這一不良后果。嚴重的腰背肌撕裂傷,即使早期得到合理的治療,也有可能出現這種后遺癥,這主要是由于愈合后遺留的大面積瘢痕組織對脊柱正常活動與負荷的承受力較正常組織為差,以致易被牽拉而松弛、變性及局部缺血,并可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對此類病例,在治療上要特別小心,其發生率一般不超過腰背部急性扭傷病例總數的5%。
2、累積性慢性損傷 尚不足以引起肌肉韌帶撕裂的外傷,或使腰背肌長期處于高張力狀態下的被迫體位,以汽車司機、翻砂工及坑道作業等為多見,可引起該處肌組織及某附著點處的過度牽拉,以致出現斷裂前狀態。此時局部出現反應性炎癥,包括局部血供受阻、缺血、充血、缺氧及滲出增加等,逐漸引起局部組織變性。反復不斷的慢性勞損可使這一過程日益加重,并易形成惡性循環。
3、附加因素 氣溫過低或濕度太大可促進上述病理過程的發展,其他諸如內分泌紊亂(女性更年期為多見)、重病及嚴重外傷后等,均易誘發本病。
腰肌勞損的最好辦法是運動。腰肌勞損的自我保健:
腰肌勞損患者可按下列方法進行自我保健以防病治病。
1、按揉腎俞、腰俞、委中、阿是穴,每穴按揉2分鐘。
2、兩手半握拳,在腰部兩側凹陷處輕輕叩擊,力量要均勻,不可用力過猛,每次叩擊2分鐘。
3、兩腿齊肩寬站立,兩手背放在背部,沿腰兩側骶棘肌上下按摩100次,以腰部感覺發熱為度。
4、雙手叉在腰部,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腰部放松,呼吸均勻,做前后左右旋轉搖動,開始旋轉幅度要小,逐漸加大,一般旋轉80~100次。
5、彈撥痛點10~20次,然后輕輕揉按1~2分鐘。
得了腰肌勞損,腰肌勞損不能吃什么呢?
得了腰肌勞損平時應該多注意自己的飲食,平時的飲食上,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蝦皮、海帶、芝麻醬、豆制品也含有豐富的鈣,經常吃,也有利于鈣的補充,注意營養結構 。

















